从望远镜开始的政治风暴:他是哥白尼日心说的最强读者,凭着一本《对话录》撼动整个天主教

如今我们都知道「地球跟着太阳走」这项划时代的发现源自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及他的心血结晶《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但这套理论之所以能被发扬光大、甚至引起教廷的注意,说实在的,其实是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的功劳。

 

除了是个伟大的数学家/科学家/天文学家之外,伽利略同时也是真正将「日心说」推向世人面前的读者,是他让哥白尼的作品被打入天主教「禁书目录」的大牢,也是他为此被送上宗教裁判所⋯⋯。他究竟相信什麽、坚持什麽,最後又面临何种结局?

 

这次世界阅读日,让我们召唤那些「读後敢(读了之後,一起变勇敢)」的人,让平时隐身在书页背後的读者现身,听他们的故事。

 


 

有时候,真理就像沙滩上的珍珠。一开始总是被各种利益与权力斗争的沙泥所掩盖,只有在经历时间浪潮的冲洗後,才会彰显自己的光芒。

 

伽利略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史上最强的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读者、同时也是这套「日心说」忠实的扞卫者,伽利略出生在科学萌芽的 16 世纪,许多科学史故事都将他描绘成扞卫真理的斗士。即使最後在蛮横无知的中世纪教廷压力下妥协、被迫宣称「地球不会动」时,他仍小声地嘟嚷着:「⋯⋯但它(地球)还是在动!」

 

伽利略与他不离身的好夥伴:望远镜。(Source: Royal museums greenwich)

当然,真实的历史现场或许没有传言来的那麽壮烈。伽利略没说出那句反抗的喃喃自语,而教廷也并非一味抵制伽利略的主张;事实上,教宗本人甚至还曾是伽利略的好朋友与崇拜者。

 

然而,在当时的政治情势下,教宗最终却下令将伽利略送上宗教法庭──在迎来这场最终审判前,究竟发生了什麽事呢?

 

不当医生,反而跑去研发望远镜的少年

1564 年,伽利略出生在义大利比萨,8 岁时举家搬到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与经济重镇:佛罗伦斯。他原本被家人期许成为一位医生,不料,就在第一年的讲座上,不晓得是不是课程太乏味,伽利略时常专注地望着天花板上的吊灯。他一边按着自己的脉搏、一边观察吊灯摇摆的幅度,随後惊讶地得出结论:不管钟摆摇摆的幅度如何、摇摆的时间竟然都是一样的!就是这个契机让他开始对几何与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到最後⋯⋯

 

他成了一名,数学家。

 

伽利略的兴趣遍及数学、几何学、力学和占星学(这在当时可是数学与天文学的集大成),而就在迈入 40 岁时,一个天文奇观彻底扭转了他的一生。

⋯⋯想继续看下去吗?订阅後立刻揭晓!
 

月缴方案149/月新会员首月 99 元优惠订阅
此方案季缴方案原价 NT447350/季浅嚐方案,阅读故事小试身手订阅
此方案年缴方案原价 NT17881280/年深入探索,精彩好文全都不漏订阅
此方案49TWD/一篇我只想读这篇,支持好内容订阅故事,可以得到什麽?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