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梨台语谐音为「旺来」,民众喜爱购买凤梨祭神(图 1)、拜拜(图 2),求得好运旺旺来。许多商家常在年节摆饰新鲜凤梨及凤梨图像,祈求生意兴「旺」,财源滚滚「来」。今日,台湾凤梨酥享誉盛名,大人小孩喜欢,不仅是年节送礼的最佳推荐,还是许多外国游客造访台湾必买的伴手礼。但您可能不知道,早年台湾外销的凤梨罐头数量惊人,还缔造过辉煌的世界纪录。


台湾凤梨栽培源起於清康熙年间,是由中国大陆东南引进的在来种凤梨。根据记载,当今高雄大树地区旧地名为「王莱山」,而王莱正与「旺来」同音,可以推想大树地区种植凤梨的盛况。在来种凤梨只比拳头略大一些,而且酸性极高,多倚重其纤维作为手工编织的材料。
日治初期,台湾食品加工业兴起,带动凤梨罐头生产契机。20 世纪初,日本民间企业家冈村庄太郎在高雄凤山成立冈村凤梨工厂,成为制作凤梨罐头的开端。当时,凤梨未除去芯部,也没有切片,是将整个凤梨削皮後装入罐中,焊锡密封。
1920 年代起,开始有去籽、拔蕊、切片、高温杀菌与冷却的过程,为提升凤梨品质,远从夏威夷引入产量大、适合食用的开英种 (Smooth Cayenne) 凤梨,进行大面积培育,开英种凤梨也就是今天习称的土凤梨。当凤梨生产来源稳定,凤梨罐头产量与日俱增,销往日本带来商机。因此,台湾总督府鼓励商人开设罐头工厂,投入凤梨罐头生产行列,并引进新器械,从事机械化生产。
1930 年代,台湾凤梨罐头工厂恶性竞争,掀起倒闭潮,加上开英种凤梨萎凋病大流行,陷入空前危机。在台湾总督府主导下,成立「台湾合同凤梨株式会社」,确保凤梨稳定收购价格,让工厂继续生产凤梨罐头。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施行钢铁禁运,台湾严重缺乏制罐材料「马口铁」,以及之後遭到盟军轰炸,各地工厂毁坏,重创凤梨罐头的生产链。
战後,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接收「台湾合同凤梨株式会社」,纳入台湾农林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农林),重新生产凤梨罐头。当时物资匮乏,凤梨罐头是珍贵礼品,带它探望病人能让患者开心,社会还流传凤梨罐头可治疗感冒,吃了有助於缓解感冒。凤梨罐头受到大众喜爱,许多公司行号福利社纷纷向台湾农林订购大批凤梨罐头,再贩售员工(图3)。
政府迁台後,为提振产业经济、赚取外汇,重视凤梨罐头的产销,承袭日治时期的根基,鼓励农民种植高经济价值的凤梨(图 4、图 5),同时扶植企业投入罐头生产行列。短时间,全台湾上百家凤梨罐头工厂如同雨後春笋投入是项作业,导致台湾制造的空罐供不应求。政府紧急透过美援的管道进口马口铁(图 6),才暂时化解危机。
1955 年,政府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台湾农林旗下的凤梨公司转为民营企业,成立「台湾凤梨股份有限公司」(台凤),产业规模日渐拓展。台凤在台湾中南部推广凤梨栽培,不断扩展凤梨罐头生产链(图 7)。自此时起,中部凤梨种植面积居全台之冠,带动凤梨罐头高产量(图 8),南部的台南、高雄则是紧追在後(图 9)。民营化的台凤成为台湾最大的凤梨企业,而甜蜜蜜的台凤罐头也成为许多人的共同回忆。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为开发东部地区,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种植凤梨,筹划设置新式罐头工厂。1957 年,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台糖)奉政府开发东台湾的指示,又获得美援资金的挹注,择地兴建占地数十公顷的台东糖厂凤梨工场(图 10),全力投资凤梨罐头制造业,在该年底开始生产糖凤牌(Taisuco)凤梨罐头(图 11)。台糖为让东部提供源源不绝的凤梨,从 1958 年起设置 5 年期凤梨保证产量示范耕种区域,要以 5 年 3 次收成 50 公吨的产量为保证,并挑战 80 公吨的目标(图 12),让这些凤梨全数供应制作罐头。
台东农民与台糖合作,凤梨收成之後以牛车(图 13)、小火车(图 14)运往凤梨工厂。工人先拣选并汰除劣者,随即将凤梨送进储料场,经洗涤後放上输送带(图 15),经脱皮机脱皮、去心,再进入调理室。调理室有 5 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两侧站满身穿白衣、白帽作业员,戴着手套将无法清除的凤梨皮、黑点一一削去。紧接着,一颗颗乾净的凤果送入切片机,後方的作业员挑选着输送带的凤梨切片,立即装入罐中(图 16),而下一个步骤就是仔细检查并确保每罐重量在误差范围之内(图 17)。
生产线的另一端,是将已放入凤梨切片的罐头,注入特别调配的糖水,再依序落实封罐、高温杀菌的流程。为确保罐头品质,工厂还设有化验室,随机抽样检查,以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图 18)。最後,一罐罐凤梨罐头随着滚动的传输带贴上醒目商品标示(图 19),再经作业人员装箱送至仓库,依照订单的需求配售至海内外。
凤梨盛产时期原料充足,台东凤梨工厂日以继夜投入生产线。台糖为充实人力,远从各乡镇招募女作业员,备有交通车、宿舍,还聘请厨师供应三餐。这些作业员采昼夜两班制,往往一班就需要上千名人力。台东凤梨工厂年产值逾新台币上亿元,繁荣地方经济,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工厂内部常常是大量人力忙碌於生产作业,外部广场每逢上下班时间更是车水马龙(图 20)。
1950 年代以降,台湾中南部凤梨罐头制造在原有基础上精进,东部凤梨罐头也急起直追,全台湾输出数量与日俱增。根据资料显示,1960 年代台湾凤梨罐头外销数量从 200 万箱增加到 300 万箱,到 1970 年代初期更达到 400 万箱的惊人纪录,为我国赚进可观的外汇,也让台湾凤梨罐头站上国际顶端。至於凤梨罐头的出口,1950 年代初期仍以日本为主要市场,慢慢的又打进欧洲市场,销往西德、英国。1959 年,美国与古巴断交,中断双方贸易网络,台湾凤梨罐头在华侨协助下,成功打入美国市场,不仅取代古巴,日後还缔造销售佳绩(图 21)。

1970 年代後期,台湾凤梨罐头出口遭受严峻的挑战。菲律宾与东南亚地处热带气候,适合种植凤梨,在引进外资之後大举投入凤梨罐头的生产链,使台湾在国际上面临强劲对手。随着台湾劳工成本逐年提升,渐渐难与这些低廉人力的国家竞争,凤梨罐头的外销逐年走下坡。
1980 年代,政府有感於凤梨罐头外销不复以往,将原本「加工外销为主、内销为副」销售策略,调整为「鲜食内销为主、外销为副」,同时倾力研发适合直接食用的品种。金钻凤梨的问世,在台湾打进鲜果市场,也引起周边国家兴趣,让新鲜的凤梨销往国际。在此之後,台湾凤梨除直接食用与烹饪外,屡经研发,再度以加工原料之姿,蜕变为凤梨酥,另谱一段令人称羡的金砖传奇。
适逢年节期间,家家户户除了准备新鲜凤梨讨讨喜气,凤梨酥也是许多人送礼的首选。当您品嚐台湾凤梨酥之际,不妨回想早期凤梨罐头也曾是年节送礼的好选择,也与凤梨酥一样行销全球,振兴台湾经济,为台湾缔造一段黄金传奇。
延伸阅读:一次次坠入谷底,一次次重返光荣──台湾凤梨150年翻身记本文经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授权转载,原文发表於档案乐活情报参考资料
- 张家纶,〈一次次坠入谷底,一次次重返光荣──台湾凤梨150年翻身记〉,资料来源: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aiwan-pineapples-in-150-years(2021.12.15阅读)。
- 王怡辰,〈台湾凤梨产制及外交的变迁(1950-1980)〉,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
- 王御风、黄于津,《凤梨罐头的黄金年代》,台北:玉山社,2019。
- 高淑媛,《经济政策与产业发展:以日治时期台湾凤梨罐头业为例》,台北县板桥:稻乡,2007。
- 陈怡文,《亚太政治经济结构下的台日凤罐贸易(1950-1972)》,台北县板桥:稻乡,2005。
- 台糖编辑部,〈封面故事-台糖的老照片与老故事-远东最大凤梨工场 糖凤TAISUCO品牌名扬国际〉,《台糖通讯》(2015年10月号),资料来源:http://www.taisugar.com.tw/monthly/CPN.aspx?ms=1400&p=13385574&s=13385585(2021.12.15阅读)。
- 台糖编辑部,〈专题报导-1960 一起吃凤梨‧ 糖凤扬四海〉,《台糖通讯》(2021年4月号),资料来源:https://www.taisugar.com.tw/Monthly/CPN.aspx?ms=1467&p=13388286&s=13388291 (2021.12.15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