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通不可以!在「一报五禁」的年代,为人们撑起言论自由──战後台湾报业兴衰史

在电视、网路还不普及的时代,人们除了街谈巷议、收听广播之外,还能如何获取资讯呢?
 
答案是:阅读报纸!
 
战後的台湾,曾经历过一段自由办报的岁月。政府对於言论控管相对宽松,民众仅需向政府登记,便能成立报社,使得台湾掀起一股办报热潮。无论是民营机构或是党政军单位,都在此时於报业版图插旗。

当时,行政长官公署接收过去日本《台湾新报》改组成立《台湾新生报》,成为当时台湾最大报纸媒体;不过,尽管最初成立时有其理想,资源条件也最佳,《台湾新生报》仍摆脱不了政府机关报的角色。相对地,民营的《民报》和《人民导报》等报纸,监督政府不遗余力,常挞伐政府作为,成为战後初期民众发声及获取新知的重要管道。
 

延伸阅读:「从今以後,一定要建设比日据时代还要美好的台湾。」那是抢着办报的黄金年代,二二八前夕的台湾报人(上)

1945 年 10 月 11 日的民报,看得出来当时台湾人沈浸於欢庆「祖国光复」的氛围之中
(Source : 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

 

不过,这段能够自由批评政府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二二八事件的爆发与台湾戒严时期政府的打压,在在重挫了台湾新闻与报业发展。
 

威权统治下的言论限制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爆发,由於事件前各家报纸屡屡批评官员贪污、物价飙涨等社会乱象,在事件爆发後,政府便将报社视为「煽动民众情绪」的眼中钉,开始整肃报社,以「持论荒谬」等理由查封 11 家台湾报纸,逮捕多名新闻从业人员。《民报》社长林茂生、《台湾新生报》总经理阮朝日、《人民导报》前後任社长宋斐如、王添灯甚至遭枪决或杀害,这些报业精英的殒落,对台湾报业及新闻自由带来重大的打击。

 

延伸阅读:一位戒严时期记者的告白:「二二八的敏感与复杂超乎我的想像」

从此以後,台湾报业进入一段灰暗的紧缩时期。1949 年,随着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迁台,战争的肃杀氛围与戒严令,持续笼罩这座岛屿。为求战争期间的社会安定,政府严格控管媒体产业,其中以 1950 年代起实施的五项报禁措施:「限张」[1]、「限纸」[2]、「限证」[3]、「限印」[4]及「限价」[5]最具代表性。

 

出版法与出版法施行细则(Source : 国家档案管理局)

 

不仅如此,1958 年政府再度收紧新闻自由,推动第五次《出版法》修正案:「赋予主管机关迳行撤销报刊登记的权力」。这意味政府机关可不经司法审判,主宰报纸的内容,引起许多民营报社的不满。《自立晚报》、《联合报》、《公论报》等报多次刊登社论,抨击政府修法侵害新闻自由,质疑修正案违宪,并透过台北市报业公会向立法院请愿。然而,尽管民营报纸强烈反对,《出版法》修正案仍於立法院三读通过。直至 1999 年 1 月《出版法》废除为止,台湾的报刊都被笼罩在被管控与撤照的恐惧之中。
 
尽管戒严时期政府透过报业控制言论,并扶植《中央日报》、《中华日报》与《台湾新生报》等党营、官营日报,仍有民营报纸异军突起,成为许多民众的阅报首选。其中就属《联合报》、《中国时报》影响力最大,至今仍继续出刊。
 

报业禁令下的暗夜微光:联合报、中国时报

《联合报》的前身为 1951 年创立的《全民日报、民族报、经济时报联合版》,以「三合一」式的联合出版,是考量到当时报纸销量不佳,民营报业须集中力量出版而成立。这项创举一开始并不被看好,辛苦撑过草创岁月,报社终於 1957 年正式更名为《联合报》,还在 1958 年发行量突破 7 万 5000 份,超越国民党营的《中央日报》,成为当时全台湾发行量最多的报纸。
 

联合报 (Source : Titan Deng via flickr / CC-BY-NC-SA 2.0)

 

《联合报》以报导社会新闻内容起家,在社会上开拓出一定的市场。之後更在评论、专栏方面有所建树──不只有犀利的「黑白集」,针对重大事件的系列社论,也使《联合报》反映了社会舆论,不盲目跟随政府立场。
 
例如当 1960 年《自由中国》杂志创办人雷震因「涉嫌叛乱」被捕,《联合报》不仅大篇幅报导雷震被判处 10 年有期徒刑,还呼吁时任总统蒋介石应免除雷震言论部分的刑责,声援雷震不遗余力。面对民间反对的声浪,政府则发起「退报运动」──禁止军队订阅《联合报》,来打击《联合报》的发行量。
 
另一家台湾报业巨头《中国时报》的前身,则是 1950 年创刊的《徵信新闻》,原本为台湾省物资调节委员会的研究刊物,内容以经济新闻、物价行情为主,又被称为「鸭蛋报」。时任社长余纪忠筹措资金接办後,於 1954 年改走综合性报纸路线,陆续开辟时事专栏、家庭版等多样内容,1968 年更改名为《中国时报》沿用至今。
 
早年的《中国时报》不只以专业的经济新闻着称,在文化方面也开创先河。1955 年,《中国时报》创立「人间副刊」,两年後举办台语影展。1970 年代的人间副刊不仅讲究美术设计,也刊登报导文学作品、摄影展、论文、人物专访。除此之外,1978 年《中国时报》社内甚至成立了「大陆研究室」,专门蒐集中国大陆与香港等当时管制的刊物,做为报导中国大陆新闻的素材。在两岸对峙且正值戒严的时代,一家民营媒体如此投入两岸新闻的报导,成为当时《中国时报》在台湾报业环境中的一大亮点。
 

延伸阅读:「戒严时期跑新闻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会摆脱窃听和跟踪。」那些年,在黑夜中寻找星星的新闻人

 

买报纸送黄金?解严後报业竞争下的赠品大战!

随着政治局势的转变,1988 年,台湾正式解除报禁。
 
为了避免报禁解除後,报纸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在解除报禁之前,行政院新闻局组成专案小组,邀请报社、专家学者与民意代表参加多场公听会,对於报纸字体大小、纸张上限与下限、报纸价格、印刷地点等议题,达成八项协议。顿时间,台湾报业市场热闹滚滚,1990 年底全台湾经核准登记发行的报纸高达 313 家,并有 50 至 60 家报社每日出刊。
 
报禁解除,意味着《联合报》与《中国时报》两大报业集团必须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两报於是先在 1988 年分别创立《联合晚报》与《中时晚报》,以应对多元的市场需求。此时的报纸版面也不再受「限张」限制,新闻版面因而日趋丰富,《联合晚报》更是首度采用横式编排的台湾报纸。创新的版面设计,使晚报对手《中时晚报》与《自立晚报》纷纷效法。
 
为争取读者支持,各家报纸更展开赠品大战,只求吸引人们目光。例如中时报系在 1989 年举行千两黄金酬谢读者大摸彩,促使各报跟进砸钱送赠品;从两大报集团中杀出一条血路的《自由时报》於 1992 年办起抽奖活动,甚至曾以别墅与汽车为赠品,以此打开知名度,拓展新订户。
 
报社们的促销不限於抽奖,联合、中时两大集团还在报纸分类广告中削价竞争,此举却反而打乱分类广告市场行情,降低报社收益。
 
不过,最具冲击性的还是《自由时报》。原为台中地方报的《自由时报》於 1990 年代迅速崛起,以大量赠送免费报的方式,主动派发报纸到都会区的公共场所,提升读者阅报率与发行量。甚至曾与报纸经销商合作,只要订一份《中国时报》或《联合报》,就送一份《自由时报》,争取潜在阅报者。1996 年,联合报系与中时报系因为国际纸价上涨而不得不调涨价格,唯独《自由时报》没涨,使得许多原本阅读《联合》或《中时》的报纸读者转向《自由时报》,报业市场因此更加竞争,也更加多元。
 

苹果日报的挑战与媒体产业的钜变

2003 年 5 月,源於香港的《苹果日报》登陆台湾,为台湾报业带来新一波震撼。《苹果日报》创刊时为了促销,一份报纸曾只卖 5 元,尽管後来陆续调整价格,低价抢市的策略仍促使《联合报》与《中国时报》从 15 元调降至 10 元,以迎战《苹果》的竞争。
 

苹果日报 (Source : inmediahk via flickr / CC-BY-NC 2.0)

 

《苹果日报》以新进者之姿,在台湾报业市场攻城掠地,其排版与内容挑战台湾人对报纸的既有认知──全彩印刷、大标题、以图为主的排版设计,迎合现代人喜爱看图,较不爱看文字的阅读特性。在内容方面,《苹果日报》时常刊登狗仔队跟拍,大作名人丑闻,虽让报纸热销,却也将狗仔队文化带进台湾,引发违反新闻伦理的非议。
 
尽管在新闻处理上有众多争议,《苹果日报》仍有不可抹灭的优点。《苹果》较许多台湾报纸更重视读者意见,不仅曾办过「读者调查会」调整报纸内容,还设有爆料专线供读者投诉,并充分运用图表,让读者更理解新闻。在面对政治议题时,《苹果日报》也跳脱台湾报纸政治立场偏向明显的问题,正是台湾迈入民主化时期所需要的报纸特色。这也使得全盛时期的《苹果日报》高居台湾四大报销量榜首,更於 2012 年总统大选後创下 71 万 9604 份的历史销量。
 
近年来,台湾报业环境剧变,除了 2003 年的《苹果日报》进入台湾,也不得不提 2008 年旺旺集团并购中时媒体集团案,以及 2012 年的反媒体垄断事件。
 

2012 年反媒体垄断运动时的标语(Source : Wikipedia / CC-BY 2.0)

 

2008 年,在旺旺集团接手《中国时报》後,屡屡出现立场倾中与业配新闻的争议。不仅如此,2011 年,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更进一步向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CC)申请并购中嘉网路;部分学者与社运团体担心旺旺中时一旦并购成功,将掌握 12 个频道与 11 个有线电视系统,形成媒体垄断,因此出面反对。NCC 最终於 2013 年 2 月决定不通过旺旺中时并购中嘉案。 可见在媒体环境更加自由的今日,我们仍需要倚赖不同的权力监督与介入,保障多元的声音与观点存在。
 

纸本报纸、网路媒体,今天你选哪一个?

时至今日,随着电视、网路与智慧型手机的普及,过去人们不可或缺的报纸明显式微了──根据 2018 年科技部的调查,全台湾有 86.8% 的民众每周收看电视新闻、66.0% 的民众每周阅读网路新闻,却仅有 30.1% 的民众每周阅读报纸。而路透新闻学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2020 年的数位新闻报告更指出,台湾仅有 13% 的受访者表示,若报纸消失会怀念阅读报纸,为全球最低。
 
从这些数据可得知,台湾纸本报纸正面临读者流失、网路与电子媒体抢市的困境。加上 2020 年起的 COVID-19 疫情,更是严重打击报业,台湾两份重要报纸相继宣布停刊── 2020 年 6 月 1 日,《联合晚报》宣布当日发行最後一期报纸,结束 32 年历史,从此台湾再也没有晚报。《苹果日报》则於 2021 年 5 月 17 日发行最後一期纸本,此後仅经营网路版。
 
尽管台湾纸本报业在各类冲击之下,难以回到过去的辉煌。不过,仍有一群人每天继续努力写稿、排版,即便形式改变,他们依旧笔耕不辍,以文字为台湾历史留下珍贵的初稿。
 

延伸阅读:媒体|胡芷嫣:2020年代,我们被剥夺了「听见不同声音」的权利本文由故事StoryStudio编辑部与识媒体共同制作参考资料

  1. 王天滨,《台湾报业史》,台北市:亚太图书,2003。
  2. 曾国祥、祝萍,《台湾报业演进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报,1987。
  3. 彭明辉,《中文报业王国的兴起:王惕吾与联合报》,台北县板桥市:稻乡出版社,2001。
  4. 财团法人卓越新闻奖基金会—卜大中|花凋:再见了,刚满 18 岁的青春《苹果》——从创刊到退休,15 年苹果总主笔的反思心得https://www.feja.org.tw/58958
  5. 财团法人卓越新闻奖基金会—乘着喷射机,我离开《中国时报》/黄哲斌https://www.feja.org.tw/39909
  6. 台湾传播调查资料库-你常看新闻吗?─探讨台湾民众观看新闻之习惯与问题https://www.crctaiwan.nctu.edu.tw/ResultsShow_detail.asp?RS_ID=105
  7. 台湾事实查核中心-【路透2020年数位新闻报告】 台湾新闻信任度在全球40国家排倒数第三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4008
  8. 中央社-台湾苹果日报纸本18年收刊 再敲媒体寒冬警钟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5145018.aspx
  9. 中央社-联合晚报创刊32年 2日起停刊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6015002.aspx

 

[1]「限张」是指 1950 年 11 月,政府以纸张产量不敷新闻业使用为由,规定自同年 12 月 1 日起,各报篇幅不可超过一大张半,限制报纸内容张数,打压内容产出。
[2]「限纸」是指政府规定报社不可自己采购白报纸,必须统一由政府配给,以控制报纸印刷数量的报禁政策。
[3]行政院以节约用纸为由,规定新申请登记的报社都应「从严限制登记」,形同拒绝新报社的成立。若有报社想进市场,必须购买旧报纸已核发的登记证,变更登记後才可发行报纸。使得台湾报社从 1960 年至 1987 年,数量一直维持在 31 家。
[4]「限印」是指政府限制报纸必须在登记时申报的印刷厂所在地发行,若报纸要在其他地区印刷,必须向政府申请核准登记。此措施形同将一家报纸局限在某个地区,无法往外地扩张。
[5]「限价」措施虽未明订於法律,但熟谙威权统治下生存法则的报社,都知道如果需要调整报纸售价,必须经政府同意,呈报给主管机关核准後才能进行。因此,报社即便遇到纸价暴涨,仍然只能维持政府规定的售价赔本苦撑,让报业的经营愈发困难。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