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白色恐怖虚实交错的困难历史,成为自由时代的新公民──《政治档案会说话》

 

前言:共笔写史的新时代

在当代台湾「人人都是史家」的呼声下,读历史不再是陈旧史实的重复,也不再是轶闻掌故的拼贴,更不是教条观点的背诵。「历史普及」成为新世代历史作者们的关键词,以植根於崭新史料的研究,通史脉络的思考,和读者取向的书写为目标,致力创作各种质量俱佳的史普作品。年轻学者们关注於民主社会中学院专业知识的转译传播与流通,更运用各类新媒介来提升公民阅读素养及文化生活。

此一全民发声的公众史学思潮,以 2009 年 11 月「芭乐人类学」共笔部落格的开设为契机,各种人文社会学术科网站诸如「巷子口社会学」、「历史学柑仔店」、「菜市场政治学」、「地理眼」、「白经济」、「STS 多重奏」及「法律白话文运动」等陆续问世,蔚为大观。青壮世代学者们纷纷走出象牙塔,透过网路媒介及公共书写来回应时代的脉动和社会的变迁。他们将学院知识带入时代社会脉动及人民日常生活,在传统官方媒体与主流商业市场之外,为读者开辟崭新的公共论述场域。

在 2014 年先後成立的「故事」、「台湾吧」及「内容力」等青年史家团队,则结合有趣创意的新媒体运用,推出兼具资讯与娱乐性的数位内容,引发网路世代观众对於不同历史知识与议题的兴趣。

而由戴宝村教授策划的《小的台湾史》系列、苏硕斌教授师生创作的《终战的那一天》文学故事、以及笔者主编的《跨越世纪的信号:书信中的台湾史》等作品,则是台湾文史学界近年来在集体共笔写作的努力成果,提供读者们兼具时空脉络和生命温度的岛屿故事。读者们透过浏览这些奠基於书信、日记、图像、文书、档案等各类史料的「记忆所系之处」,除了吸收历史新知及体验历史想像的双重乐趣,更可以思考当代公众史学对於知识权威共享,平台协作共构,以及人文社会创新等进步理念。

民主台湾的人权读本

在当代台湾共笔写史的风潮中,由陈进金、陈翠莲、苏庆轩、吴俊莹及林正慧等五位作者共同完成的《政治档案会说话》,是件独树一帜的作品。本书的两大主题:白恐时期台湾的闇黑历史,以及其间错谬扭曲的人间悲剧,是坊间各种以通俗趣味取向的大众历史读物,所完全无法承载和传达的。

具体而言,恰是因为《政治档案会说话》一书内容做为困难历史(difficult history)的特质,使得阅读本书成为一种特殊的,结合了知识、情感与伦理思维的多重体验:读者透过史普的趣味友善形式,进入虚实交织的政治档案,从而反思困难历史及民主价值的人权教育。此一重要特色,可以从本书的三个合作单位的活动宗旨来加以理解。

成立於 2018 年的国家人权博物馆,包含绿岛及景美两个白色恐怖纪念园区。近年来致力於推动威权统治时期台湾人权档案史料文物的典藏研究及展示推广,并积极参与国际人权组织发展。出版《高一生狱中家书》、《叶盛吉日记》、《狱外之囚》口述历史等政治受难者及相关人物纪录;《让过去成为此刻:台湾白色恐怖小说选》、《灵魂与灰烬:台湾白色恐怖散文选》等文学选集(与春山出版合作出版)、以及《转型正义之路:岛屿的过去与未来》等青少年读本。

成立於 2007 年的台湾民间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真促会),长期致力於推动转型正义及落实民主教育。至今已举办戒严时期政治受难者访谈计画、模拟宪法法庭、戒严记忆物件徵集等计画。并出版《无法送达的遗书:记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台湾转型正义阶段报告书》等作品(与卫城出版合作出版)。

而成立於 2018 年底的春山出版,是庄瑞琳总编辑和同仁在卫城出版《百年追求:台湾民主运动的故事》等重要作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深耕,继续挖掘台湾根深柢固的问题,并追踪社会不断变化出的新问题。《政治档案会说话》一书,便是由真促会同仁在出版《高中转型正义教学手册》工具书後,为历史教学现场师生、地方文史工作者、文艺创作者、乃至政治受难者後裔们所精心编写的入门读本,并列入「春山之声:岛屿涌现的声音」书系。

政治档案的解读与分析

档案是台湾近现代史研究的核心史料,而政治档案的开放与利用则是战後台湾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政治档案会说话》的五位作者以「纸上研习营」的型态,带领读者进入政治档案解读的学术天地,进而省思政治案件的当代意义。

在第一部分的基础知识篇,读者们在「政治档案不会自己说话,更不一定都说真话」的提醒下,逐步认识政治档案的定义、《档案法》与《政治档案条例》的实施过程与争议、生产政治档案的各个核心与协力机关间的互动与竞争、档管局与国史馆、促转会及人权馆的资讯库检索资讯、政治档案的档号结构与公文用词、以及政治案件从侦查、判决到服刑各阶段中自白书与判决书等档案文件类型。

在第二部分的解读示例篇,作者们透过蔡懋棠案、崔小萍案、蔡孝乾案、许席图案等四个精选案件,生动地示范如何运用档案解读技巧,深入分析政治案件的真相始末与复杂细节。读者可以看到蔡懋棠案判决转折过程中下层文官的「用笔杀人」、崔小萍案真假交织的判决书中情治机关的罗织入罪,蔡孝乾案里省工委会中共地下党干部投降坐监自新与受难的不同身影、以及许席图案里爱国自觉青年被刑求至癫狂与长期关押的错谬人生。

 

延伸阅读: 千里寻亲的少女,为何变成党国眼中的匪谍?崔小萍案里,那封真假交织的自白书
再怎麽爱国,也不能违逆党:爱国青年许席图,一位被党国逼疯的白色恐怖受难者  

乍看之下,《政治档案会说话》有着史普书籍的共同特徵:吸睛的封面设计、创意的标题文案、丰富的图表照片、动人的历史故事。而为给予读者最佳指引,翻开本书即可见一份图文并茂的指南,教读者们如何使用本书。然而这些表面的商业畅销元素,乃至「政治档案不难」、「可以自学读懂」等宣传口号,并不能冲淡本书做为困难历史的沉重本质,更无法回避政治档案做为见证威权统治国家暴力的严肃挑战。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书虽然具备历史普及的形式,乃至鼓励人人都可以利用政治档案,但政治案件的研究,乃至於结合多元史料的交叉分析工作,仍是件需要长时间投入的历史专业技艺。换言之,本书虽鼓励读者解读并应用档案来提升台湾社会对於白色恐怖真相的集体认识和究责。但书中的内容并非可以拿来即用、轻易速成的懒人包知识和技巧。

如同作者陈翠莲在本书结语中再三提醒的:政治档案的大量开放利用虽是台湾民主化的重要成果,但其中的偏见扭曲造假和隐私也可能造成二度伤害。研究者需避免见猎心喜的陷阱,以高度的自律,严谨和自制的审慎态度来解读和使用档案,才能避免造成灾难。

代结语:困难历史与共构记忆

台湾的白色恐怖时代虽已逐渐远去,却仍是全体人民须共同面对的困难历史。公众史学及博物馆做为社会沟通的平台,其角色和功能也日趋重要。面对政治档案资料大量开放利用、网路与媒体书写言论充斥泛滥、各种相异甚至相反观点竞逐冲突,《政治档案会说话》出版,正是回应此一当代困难历史的挑战。历史学者不再只是象牙塔内的知识生产者,而是促使公众历史认识和建构公共记忆的行动者。

如同人权馆陈俊宏馆长在序言中提到的当代德国史塔西档案局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出版及展示教育,为去纳粹化、克服过去与建构民主校园的努力。政治档案的公开,可以重建公众对国家保护人民功能的信任,进而厘清真相,减少谎言,消弭错误认知和偏见。然而档案不等於真相,面对档案中的虚构,读者们需要参照多元史料、审慎交叉比对,才能还原历史真相。

总而言之,《政治档案会说话》是一本为读者大众量身打造、适合大众阅读的政治档案解读专书,也是历史学者和博物馆邀请公众一起携手克服当代台湾困难历史的重要尝试。如同本书作者们所期待的:透过民众对於台湾人权历史的关心和培力,对於白色恐怖真相的理解与反思,我们终将扬弃威权旧价值,建立民主新秩序,成为自由时代的新公民。为米兰.昆德拉的名言──「人类对抗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写下崭新的注脚!

 

延伸阅读:面对当事人多仍在世的晚近监控档案,如何权衡隐私、自由与转型正义?春山出版《政治档案会说话:自由时代公民指南》购买本书政治档案不难,找到解读方法而已。
国家人权博物馆 X 台湾民间真相与和解促进会 合作出版
台湾在威权统治时期,发生众多政治案件,当时直接或间接处理政治案件的一干机关组织,留下许多相关档案。过去,因为找不到档案或是档案不开放,外界难以理解威权统治运作机制。近二十年来,政治档案的徵集与公开,颇有进展且数量庞大,有助我们解答上述谜团。
但是,政治档案不会自己说话,更不一定都说真话。人权馆与真促会共同策划《政治档案会说话》,五位作者群策群力,希望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提供大众读者档案基础知识与实用解码撇步,好吸收、易消化,掌握之後,就不难让档案吐真言!
政治档案是暴露国家暴力之恶的关键纪录。所以,本书更期盼生活在台湾自由时代的全体公民,都愿意拿起书来自学,读懂档案、接触档案,凝视恶的扭曲荒谬,看见恶的结构肌理,时刻警觉「我们」与「恶」的距离

(本作者为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