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十人十书,我推荐阅读……

根据统计,台湾每一年会出版3万多种书,在这茫茫书海中,我们该看哪些书呢?我们邀请了十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名人专家,跟我们聊聊他们今年读过,最想推荐的一本书。

结果竟然出现了意外的结果?!到底发生什麽事?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们,又分别介绍了哪些书籍?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一、洪佩瑜:《收集梦的剪贴簿》

透过书写者搜集到的奇异的故事,每一篇时而现实、时而虚幻的短篇叙述,都像是开启了想像的门,没有负担的走进去,或是早已经待在里面。非线性的跳跃阅读,也给我一些机会喘息,反而意外获得更多安静下来的瞬间,就只是走进书写者看见的树林、木屋、与修道院里的修女们擦肩而过等等。

阳光撒下的时候适合看、阴天的时候也是,搭配着不同心情的滤镜看见的文字,也奇异的美好。

 

二、凌宗魁:《失控的轰炸》

战争在远方的爆发与逼近,是今年地球上的人类最痛苦的面临,而曾在二战时遭到猛烈空袭的台湾,是否真的搞懂「空袭」这件事在战略与战术方面的意义?

这本由麦坎尔‧葛拉威尔介绍科学技术如何改变人类对战争看法的历史梳理,充满人性的思辨与探讨:如果有一种在短时间内会造成大量平民死伤,却有可能加速战争结束的恶魔武器被发明,该如何判断是否值得使用?

作者描述人物生平形貌的技巧高超,每个真实历史人物都像是为小说和剧本打造,让这本战史不只是大量时间数字与地点资讯,而呈现战争是许多活生生的人类经过思考、判断,并反映各种价值观之後共同构成的集体行为。

其中对建筑人来说最有趣的是作者用美国三军军校教堂的迥异风格反映军种的文化差异,以及美军为模拟轰炸效果而在犹他沙漠中央建造德国及日本建筑,分别找了建筑史教科书中着名的埃里希‧孟德尔颂(Erich Mendelsohn)和安东尼‧雷蒙(Antonin Raymond)设计建造为了被摧毁的房子。

或许多年後也会看到俄国侵略乌克兰过程,双方如何以及为何做出哪些判断的研究,而当下的台湾要如何趋吉避凶?身在历史中的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只能透过了解历史尽可能贴近正确的决定。
 

三、汤舒雯:《台湾文学生态》

在政治上经历剧烈变化的「转折年代」前後,一地的「文学生态」显露出了什麽样的风土限制与资源继承、路径依赖与能量变化?

在战後世界各国的文学史中,这可能都是重要的研究命题,对「转折年代」频仍的台湾文学而言,这更是难以回避、但又与时俱进的难题。张诵圣教授同时是答覆这个难题的重要先驱与坚持者。

本世纪初在美国出版的 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2004)至今作为对台湾文化生产场域上的运作(尤其被政治与市场因素所牵引的不同「正当性原则」)最精准而细腻剖析的分析,影响深远,且仍能为许多时下议题提供回声。
 
仅举一例,书中讨论台湾戒严时期「软性威权统治」和文学场域中「主流位置」之间的紧密关系时,梳理了由此而衍生的「大中华中心主义」、「纯文学」等主导性美学范畴的特徵,包括:

易於促成文化工作者主动配合的「妥协性」;积极向上、自圆其说的「道德主义」;恩侍主义的互惠关系;采纳一种崇尚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和西方经典等「高层文化」的保守文化主义等。

「在文学场域中,即便直接的政治控制让位给了市场之後,民族主义/道德主义的话语依然不曾退场。」

书中直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导着台湾主流文化生产的,可以说是一种以「民族主义──道德主义话语」为中心的、不够彻底的「纯文学」精神;其演化出在一定程度上与「霸权/怀柔」政策总有着合作/共谋关系的美学,即便在解严三十多年後的今日,我们或许仍能不时看见它根深柢固的残余(residuals)作用,也让这本书与今日的我们仍然切身相关。
 
在原版问世近 20 年後,这部英语世界中的台湾文学研究经典,终於得以重新润稿校对的完整中译版:《台湾文学生态──戒严法到市场律》,回头来亲自参与台湾文学生态。推荐给所有关注台湾文学与文化生产的读者。
 

四、姜冠宇:《记疫》

2020 年到接近 2023 年了,台湾社会这三年来是如何走过这一段新冠病毒的疫情?全球疫情影响经济社会文化,甚至形成各国政治冲击,但是你能够走出极端立场、诡辩的资讯战,用基层人文的视野来看轻台湾在这一段时间经历什麽样的转变吗?

记疫团队是由林文源教授主持的前科技部人文计画下希望能封存这一段经历疫情的记忆,所记载的也很多是非执政团队编制的专家与各领域人士、以及当时被社群大量曝光的社群文章作者,对於当时时事的看法。

这本书建立了时间轴,从指挥中心正式编制、大甲妈祖遶境群聚事件、首批AZ疫苗开打、部桃事件,到万华区疫情爆发、国产高端疫苗 EUA 的攻防、振兴券发放,以及最後终於走向对 Omicron BA.2 变异株开放的阵痛过程。当然也同时记载了当时的台美关系、本土民主体质在疫情冲击下的检讨。

真的要说,这是适当情绪的群体记忆、大家用理性与建设性的文字铺成的作品,那是客观的台湾演变史,我们投石问路走过了对於传染病的无知恐惧,这段记忆用这样的文字被阅读玩,你要知道这是台湾的荣耀,它不是争取国际疫情控制排名第几名,也不是政客的脱序褒贬,它就是台湾人一起走过的思想成长纪录。
 

五、黄哲斌:《台湾建筑史纲》

建中红楼,台南地院,林百货,菁寮天主堂,淡水英国领事馆,芹壁天后宫⋯⋯,它们背後有哪些故事?源流为何?如何在不同时代纪录不同工法与风土人情?

《台湾建筑史纲》由三位专业学者执笔,从南岛建筑起手,一路解剖荷西、汉式、日本、西式等建筑文化,如何在台湾岛上落脚生根。图文并茂,是历史控与建筑控必藏经典。
 

六、黄丽群:《物见》

《物见》的策划并非以「知识普及」为出发点,但它的好处正在於不以此为出发点:有时一旦心存泽被大众的念头,便很难避免某种居高指下的说教的塑胶臭。《物见》没有这种塑胶臭。

此书雏形成於世纪疫情之际,四十八位领域与世代各别跨越国内外的艺术史学者,在隔离的真空中尝试重述那件带有私人情感却相见恐无期的艺术品——

这些感性在学术体例中往往被摈斥不计,却常是研究者的发动机与续航力,《物见》为这些少为人知的关键能量创造空间,不是课堂、不是读书会、也不是学术研讨会,更像是坐在这些作者的晚餐桌上,听他们聊起那件作品为何如此奇异,又为何难以忘记,而物理上的隔离与疫病的疾戾也为这些叙述带来非日常的哲思,书中每篇都是风格与洞察各异的优美知识散文。

总体而言,不管在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的平衡,到作者阵容,编辑理念、实体设计以及得以成书的时空背景,《物见》都是一时之选。
 

七、谭光磊:《以下证言将被全面否认》

朱宥勳的《以下证言将被全面否认》巧妙拆解了台湾文学典故,融合科幻、架空历史和军事小说的元素,用「非虚构」形式虚构了一场很真实而且很可能发生的台海战争,再用「其後」与「後设」的观点来述说故事。

对读柏杨《异域》和叶言都《海天龙战/绿猴劫》长大的我来说,这本小说不仅畅快淋漓、充满彩蛋,也令人无限警醒和怅惘,更是极具时代意义的作品。
 

八、林益如:《安静,就是力量》

您觉得自己是个外向还是内向的人呢?作者指出,根据研究:美国有三分之一到半数的美国人个性内向,但是因为主流社会崇尚外向型人格,赞扬有魅力、说服力、精神奕奕的人物。所以很多人都必须努力社交,才能融入社会。反观内向的个性似乎就比较吃亏一些,如果孩子的个性内向,父母亲可能为此担忧甚至还因此向其他人道歉。

不过内向的人真的就比较吃亏吗?
 
作者提出,其实内向性格的人也有很多优点:例如懂得倾听,协调,深思熟虑,有创新点子却不会自吹自擂。例如画家,作家,科学家这一类的工作,很需要毅力与专注力完成工作。像是达尔文、居里夫人、梵谷,都是知名的内向者,他们专注运用自己的长处,最後改变世界。美国前总统小罗斯福的太太伊莲娜虽然生性内向,但为了推动社会志业,也愿意克服自己怯於面对公众演说的天生性格,成为受人崇敬的第一夫人。

作者在结论跟读者分享:人生的秘诀在於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有些人就是要站到百老汇的聚光灯下面,但也有一些人适合在书桌的台灯下。」不过如果刚好你希望对世界有所贡献的志业,需要一些外向型的人格特质,那就好好训练自己,但同时也记得要为自己建构一个温暖的避风港。作者鼓励大家:「神话或是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有很多种力量。有的小孩拿的是弯刀,有的小孩拿的可能是魔杖,重点并不在於我们必须学会所有的魔法,而是要善用天生的特性。」
 
在工作中,我看似有许多外向人格的特质,但其实我也是一位内向者。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深深鼓励到我,有种被理解的感觉,抚平我时不时质疑自己不够外向的愧疚感,让我带着一份心安,继续为热爱的工作、生活而努力。

原来安静,也可以很有力量。
 

九、陈冠哼:《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任何每天习惯打开新闻(我是说,真正的新闻)网页、app 或者 podcast 阅听,试图知道这时代重要大事的人,肯定都会在心里浮现这句台词。乌俄战争或极端气候,通货膨胀或头巾抗争,我们究竟除了了解以外,还有什麽能力去影响这一切呢?在资讯时间轴波涛不断地震慑下动弹不得,似乎孤独地下线,找个安全的地方想办法整理自己、拯救自己,已是足够艰难的挑战。

因小说《正常人》翻拍成影集後,大获瞩目的莎莉鲁尼,被视为「厌世代」代表作家,在她的小说里,你总能清楚读到阶级动力建造的隔阂与爱慕,敲打着当代脆弱的感情关系,伴随主角群间机智尖锐又显犬儒唠叨的信息对话,铺排出讨论现实问题的张力。鲁尼的厌世并非举手投降,她检讨怀旧情绪,她反省知识的傲慢,她不满我们享受的自由不过是一种虚伪的包装。本该相互扶持或彼此理解的亲密关系,为何在这时代备受挑战,她切割自己作为小说家与编辑的现实身份,试图重建所有爱恨过程,并找出那些值得探讨解答的问题。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於此看来,几乎可以说是她对这个不那麽美丽的世界所写的一封情书了。那些上不了新闻,难以言喻的感情失败,还好有她用小说为我们牢牢接住。
 

十、唐绮阳:《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莎莉.鲁尼因为《正常人》这本书享誉世界,得了很多奖项,作为一个千禧世代的作家,她的作品会一炮而红,我觉得是因为她击中了很多跟她一样年纪的年轻人的共鸣。

我在我的节目《星时代调研所》也探讨了千禧世代,在我看来千禧世代的魔羯很强,他们出生在天王海王和魔羯的年代,现在大约三十几岁的年轻人身上。这群年轻人的魔羯能量是相当强的,他们有一种克制感,但是同时他们又意识到这个世界是不一样的,他们身上有着传统与创新两股能量交会,也肩负着这样的责任;可是他们偏偏是一群很ㄍㄧㄥ,又想把事情做好,但是又得不到要领,处在这样尴尬状态的年轻人。他们会自嘲说要躺平,别人说他们是烂草莓他们也无可置喙。

莎莉.鲁尼就是这里面一个很出色的观察家,她所形塑的世界就是现在人类的世界,她也鼓励大家不要逃避现实,要去生活,要去体现对世界的欲望,就好像对人类的慾望是一样的,不应该去说希望自己能做甚麽、得到甚麽,而是要想为自己做些甚麽,有时候把愿望缩到最小,我觉得这是天海魔羯出生的人容易会有的一个心情状态。

所以这部小说明明是一个故事,可是在里面却写出了这个世代的新的生活方式,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他们是怎麽样在里面生活。之所以会激起了这麽多的回响,可想而知是她切中了一些要害,而且她在这本书里不只讲千禧世代,她还试图给出答案、试图给出一个解方、一条出路,这也是一个作家,我觉得她担起了类似给世代一个塑形,并且担任起寻找答案这样一个职责,这也是她享誉世界以後,她很主动、勇敢担起来的一个责任。

所以看到这本书时我很欣喜,我也很想了解年轻人,我想理解他们。他们跟我出生的背景,星象是不同的,我有我的个性、我有我的环境,形成了现在的我。我也很想知道这一批年轻人(在我看来还是年轻人,虽然他们也三十几岁了),他们在想甚麽,他们也是这个世界未来要挑大梁的人,在他们的眼中这个世界长怎样?我觉得大家都有必要去了解。

更不用说,退掉这一切的诉求,这是一本好看的小说。它也突破了很多的笔法,里面的对话很意识流、很心灵流,它没有传统的对话框,可是你知道他们在对话,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你知道那句话是谁说的,一点也没有构成阅读的障碍。它是一个非常创新的书写手法,我已经看到一位未来的文学大家,在我们的眼前展现风采了。这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延伸阅读:2019十件大事,我推荐阅读…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