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辨听起来难,但事实上只要你肯学,一点都不会难倒你。
根据统计,台湾每一年会出版3万多种书,在这茫茫书海中,我们该看哪些书呢?我们邀请了十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名人专家,跟我们聊聊他们今年读过,最想推荐的一本书。
结果竟然出现了意外的结果?!到底发生什麽事?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们,又分别介绍了哪些书籍?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透过书写者搜集到的奇异的故事,每一篇时而现实、时而虚幻的短篇叙述,都像是开启了想像的门,没有负担的走进去,或是早已经待在里面。非线性的跳跃阅读,也给我一些机会喘息,反而意外获得更多安静下来的瞬间,就只是走进书写者看见的树林、木屋、与修道院里的修女们擦肩而过等等。
阳光撒下的时候适合看、阴天的时候也是,搭配着不同心情的滤镜看见的文字,也奇异的美好。
战争在远方的爆发与逼近,是今年地球上的人类最痛苦的面临,而曾在二战时遭到猛烈空袭的台湾,是否真的搞懂「空袭」这件事在战略与战术方面的意义?
这本由麦坎尔‧葛拉威尔介绍科学技术如何改变人类对战争看法的历史梳理,充满人性的思辨与探讨:如果有一种在短时间内会造成大量平民死伤,却有可能加速战争结束的恶魔武器被发明,该如何判断是否值得使用?
作者描述人物生平形貌的技巧高超,每个真实历史人物都像是为小说和剧本打造,让这本战史不只是大量时间数字与地点资讯,而呈现战争是许多活生生的人类经过思考、判断,并反映各种价值观之後共同构成的集体行为。
其中对建筑人来说最有趣的是作者用美国三军军校教堂的迥异风格反映军种的文化差异,以及美军为模拟轰炸效果而在犹他沙漠中央建造德国及日本建筑,分别找了建筑史教科书中着名的埃里希‧孟德尔颂(Erich Mendelsohn)和安东尼‧雷蒙(Antonin Raymond)设计建造为了被摧毁的房子。
或许多年後也会看到俄国侵略乌克兰过程,双方如何以及为何做出哪些判断的研究,而当下的台湾要如何趋吉避凶?身在历史中的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只能透过了解历史尽可能贴近正确的决定。
在政治上经历剧烈变化的「转折年代」前後,一地的「文学生态」显露出了什麽样的风土限制与资源继承、路径依赖与能量变化?
在战後世界各国的文学史中,这可能都是重要的研究命题,对「转折年代」频仍的台湾文学而言,这更是难以回避、但又与时俱进的难题。张诵圣教授同时是答覆这个难题的重要先驱与坚持者。
本世纪初在美国出版的 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2004)至今作为对台湾文化生产场域上的运作(尤其被政治与市场因素所牵引的不同「正当性原则」)最精准而细腻剖析的分析,影响深远,且仍能为许多时下议题提供回声。
仅举一例,书中讨论台湾戒严时期「软性威权统治」和文学场域中「主流位置」之间的紧密关系时,梳理了由此而衍生的「大中华中心主义」、「纯文学」等主导性美学范畴的特徵,包括:
易於促成文化工作者主动配合的「妥协性」;积极向上、自圆其说的「道德主义」;恩侍主义的互惠关系;采纳一种崇尚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和西方经典等「高层文化」的保守文化主义等。
「在文学场域中,即便直接的政治控制让位给了市场之後,民族主义/道德主义的话语依然不曾退场。」
书中直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导着台湾主流文化生产的,可以说是一种以「民族主义──道德主义话语」为中心的、不够彻底的「纯文学」精神;其演化出在一定程度上与「霸权/怀柔」政策总有着合作/共谋关系的美学,即便在解严三十多年後的今日,我们或许仍能不时看见它根深柢固的残余(residuals)作用,也让这本书与今日的我们仍然切身相关。
在原版问世近 20 年後,这部英语世界中的台湾文学研究经典,终於得以重新润稿校对的完整中译版:《台湾文学生态──戒严法到市场律》,回头来亲自参与台湾文学生态。推荐给所有关注台湾文学与文化生产的读者。
2020 年到接近 2023 年了,台湾社会这三年来是如何走过这一段新冠病毒的疫情?全球疫情影响经济社会文化,甚至形成各国政治冲击,但是你能够走出极端立场、诡辩的资讯战,用基层人文的视野来看轻台湾在这一段时间经历什麽样的转变吗?
记疫团队是由林文源教授主持的前科技部人文计画下希望能封存这一段经历疫情的记忆,所记载的也很多是非执政团队编制的专家与各领域人士、以及当时被社群大量曝光的社群文章作者,对於当时时事的看法。
这本书建立了时间轴,从指挥中心正式编制、大甲妈祖遶境群聚事件、首批AZ疫苗开打、部桃事件,到万华区疫情爆发、国产高端疫苗 …
Read More牧羊人打开栅栏,成群绵羊在广大的青绿草原上奔跑,一旁还有风车与亮黄色、粉红色的木造小屋相映成趣,再配上 4D 环绕的山景,让人误以为自己身在「世界花园」瑞士──实际上,这里是台湾,位於南投与花莲交界的清境农场。
大多数台湾人对清境的印象除了大片草原、欧式民宿外,还有旅人必带的伴手礼:高山蜜桃与高山茶。
清境农场与博望新村一带的高空全景(Source: 原住民族委员会原住民族文化发展中心 from 国家文化记忆库/CC BY)
但令人疑惑的是,清境农场明明主打欧风印象、还自诩为「台湾小瑞士」,那为什麽这儿却有着不少风格迥异的云泰料理餐厅呢?
甚至在疫情爆发前,清境农场还会於每年的 9、10 月举行「火把节」。火把节是什麽?打开清境农场的官网一查,你可能更疑惑了:咦?上头只写着火把节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在庆祝的节庆,这似乎离我们印象中的欧风农场越来越遥远⋯⋯。
究竟这是怎麽一回事?想解开清境农场之谜,我们得先到云南走一趟!
「穷走夷方急走场,有女莫嫁绮罗乡。」
这是在云南当地盛行的一句古谚,指的是穷人若想赚大钱,便到「夷方」缅甸去做玉石生意;而倘若生了女儿,千万别让她嫁去绮罗乡。
绮罗乡在哪里?
它位在云南腾冲市,一座看似平凡的农村,别名为「侨乡」。在这儿务农的村民同时也是商人,当地人在成年後,会到「夷方」缅甸做生意或挖矿石。有趣的是,云南及邻近的四川从明代开始就是中国朝廷重要的矿场与盐田,既然本身资源就如此丰富,那云南人为什麽还要跨越边境,去到别的国家做生意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跳脱地图上那些黑色国界线的限制,如此一来,便会有个新发现:中国西南、越南、缅甸、泰国及寮国的国界相连之处,形成了一座神秘的高地社会。这里脚下所踩的每寸土地,海拔都来到 2000 公尺以上,不是山地就是高原。在地势的隔阂下,常出现一种现象:明明是同一族,但却因山脉阻隔,导致只要住在不同地区便有着各自的语言和文化。
人类学家称这片神秘的高海拔区域为「赞米亚」(Zomia)。[1]
月缴方案149/月新会员首月 99 元优惠订阅
此方案季缴方案原价 NT447350/季浅嚐方案,阅读故事小试身手订阅
此方案年缴方案原价 NT17881280/年深度探索,认识过去想像未来订阅
此方案49TWD/一篇我只想读这篇,支持好内容订阅故事,可以得到什麽?…
坐落在熙来攘往的永和中正桥头,永和豆浆的鼻祖──世界豆浆大王,据说是因为「棒球」才红起来的。
时间倒退个 50 年,自 1968 年台东红叶少棒队迎战来台的日本和歌山少棒队伊始,台湾的少棒比赛逐渐风行全岛,电视台公司见着了商机,开始投入巨资转播棒球比赛。1970 年在日本举行的太平区少棒锦标赛,台视不惜以卫星实况进行转播,这是国内第一次的彩色画面实况转播;隔年,中视又独家转播了台南巨人少棒队在美国的比赛,而就在这一年,巨人队夺下了世界少棒的冠军。
在那电视并不普及、只属於少数人专利的时代,邻居呼朋引伴、楼上揪楼下一起观赛也是理所当然。又因为台美间有十多个小时的时差,比赛结束时台湾时间往往已是深夜。专栏作家何凡曾这样形容熬夜看完 1973 年的巨人少棒队比赛的情形:
今天又准备熬夜看巨人少棒首战欧洲队,看完四点多,天蒙蒙亮了⋯⋯苟全性命於这个嘈杂的社会里,棒球比赛是一大解救,像是下了戒严令,那些在轮子上奔驰的人都停留在电视机前,耳根清静多了。孩子打球有这麽大的魔力,真是妙极了。
棒球,掀起了全台湾人的热情,才刚一起组团看电视转播的群众,在经过一夜热血沸腾的呐喊加油後,再相揪吃个早餐,继续津津有味地讨论方才的比赛内容,彼此分享、炫耀刚见证的那些致胜球──这个仪式,对於还沉浸在狂喜中的群众而言,也变得必不可少。
就在这股疯少棒的热潮下,原本只是外省饮食的豆浆油条,便也渐渐风靡起来。在那个麦当劳要在多年後才登陆台湾、仿照麦当劳建立起的现代餐饮业尚未发达的年代,没有美而美等连锁早餐店、没有开至深夜的咖啡厅、没有 24 小时营业的便利商店⋯⋯少数能开至深夜的餐饮业,就是永和豆浆店,1978 年就有过这样一则新闻纪录:
台北县永和镇与台北市不过半座中正桥之隔(北半桥属北市。南半桥属北县),别看它地方虽小,十余年来的发展却很迅速,特别是小吃,种类繁多,物美价廉,且各有它的特出处,很值得做一个介绍。……永和豆浆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特色,是打从傍晚六、七时起至翌日上午九、十时止,店开不夜,通宵营业,给那些夜戏晚归以及影视、歌星、演员、舞女、新闻从业人员……等人不少方便,尤其隆冬季节,热腾腾一碗下肚,确是驱寒妙品。
就这样来看,虽说无法完全确认永和豆浆是否是因为少棒队而一炮而红,但或许可以推测的是,在熬夜看完球赛时,开设在深夜时段的永和豆浆是少数可以裹腹的饮食业。晚上看电视转播、清晨揪团喝豆浆吃油条,也可能因此成了那些年台湾人一页共同的记忆。
不过且慢,那个年代的棒球,绝不只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已。
在众人奋力的加油呐喊背後,随着 1950 年代韩战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协防台湾,棒球赛事背後脱离不了的,是冷战下的文化政治──难道说,东亚一座小岛的棒球活动,除了催生一间间高朋满座的豆浆店外,其实还勾连了当时诡谲的世界局势?
镜头转到 1952 年 6 月 7 日。
这天下午,台大运动场外挤满了人,到场观众约有三千人之多。这些观众都是准备参加等等即将开打的(以下请试着一口气念完):美国第七舰队旗舰白莱茂顿号棒球队和台湾空军棒球队的友谊赛。…
前有红叶队力克日本队,後有金龙及巨人队荣获世界冠军!1972 年 8 月,台北市少棒队再度代表我国,远赴美国参加世界少棒大赛,并以悬殊比数,击败强队取得三连胜再次蝉联冠军。此时,台湾的少年棒球运动不仅举国关注,更赢得海内外同胞齐心加油打气。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从国家档案中,回顾中华小将的风采。
守在电视机前面观看中华小将参与世界棒球大赛是很多人共同的回忆(图 1),从 1969 年至 1978 年,我国少棒、青少棒及青棒几乎每年都夺得世界冠军。台湾少棒在台湾棒球史上辉煌的一页,可自 1968 年的台东红叶少棒队以 7 : 0 的悬殊比数大胜日本关西队开始说起,这项比赛结果证明台湾少棒已有在国际赛事竞逐的实力,让国人有发展棒球运动的信心,学生们也受到红叶少棒队的鼓励,开始积极投入棒球国际赛事。
隔年,由各校菁英所组成的台中市金龙少棒队,承载国内球迷的期望,先赴日本击败其他国代表队,取得远东区代表队资格,之後远渡重洋,参加由世界少棒联盟所举办的威廉波特少棒赛,首度夺得世界冠军(图 2),从此,也掀起台湾棒球运动的狂潮。
延伸阅读:从「东亚病夫」到「为国争光」,华人如何看待运动?
图 2 嘉勉中华少年棒球队全体队员(Source:社团法人中国国民党)世界少棒联盟是国际棒球组织於 1939 年由Carl Stotz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威廉波特(Williamsport)创立,主要举办世界少棒锦标赛、世界青少棒锦标赛及世界青棒锦标赛等三级棒球赛事,至於少棒、青少棒及青棒是由年龄所划分,其中少棒通常为年龄 12 岁以下的学生所组成,而世界少棒锦标赛,由於皆在美国威廉波特进行赛事,因此又称为「威廉波特少棒赛」。
1971 年,为更加符合世界少棒联盟规定,球队成员须由地区性代表队所组成,以台南市协进国小为主力的巨人少棒队(图 3),先在国内胜出享誉国际的台中市金龙少棒队,获取国际赛事的入场券,历经艰辛,在美国击败拉丁美洲及美国强队,勇得世界少棒大赛冠军。此次的战绩,除了在国际上取得辉煌成就外,更有团结侨胞及国民外交之象徵意义,也是台湾在国际赛事四连霸的开端。
由於在国际大赛创下亮眼纪录,从此棒球成了热门运动。每年 6 月,台湾就会选拔参加美国威廉波特少棒赛的代表队伍(图 …
Read More台湾首见的邪教犯罪影集《我愿意》,由金钟编剧吴洛缨、《角头》亿万票房导演姜瑞智共同执导,取材自国内外真实案例,探讨变质的心灵成长团体 如何利用人心的恐惧与匮乏进行操控。本文专访身兼编剧与导演二职的吴洛缨,谈谈她创作的源起与田调过程,以及创作中的各种反思。
资本主义带来了功利与竞争,社会看似迈向多元,但我们真的有选择吗?
故事 StoryStudio:《我愿意》是台湾首部以邪教为主轴的犯罪影集,想请问您当初为何想以这样的题材为创作主轴?与台湾的环境有关吗?
吴洛缨:邪教这个主题,听起来很冷门,也可以做得很猎奇,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去创作戏剧,的确比较少见。但,台湾是目前华语地区唯一能自由自在讨论议题的国家,我们享有言论自由的优势,如果能清楚意识到这点,就更能发展出我们独有的方向。
这出剧创作的灵感,来於 2016 年某大学的性侵案:一名女生在校遭遇男同学的性侵,却受到系上师长及同学的攻击。这些老师在年轻时都是有理想的社运份子,然而当他们成为领袖人物时,所作所为不只与信念背道而驰,底下人竟也盲目接受他们的观点,这件事对我造成强大的冲击。
在这讯息传达极度快速的时代,人很容易在一种引导及简单的口号下,产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述,把不可思议的认知传达给受众,手法与邪教很像。
我本身就持续在关注邪教议题。2018 年左右,韩国拍了《救救我》(구해줘),美国也拍了《朝圣之路》第三季(The Path),这些创作的出现让我嗅到这是一个现代人需要小心的议题。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究竟是变得更自由,还是更容易「放弃思考」呢?
我很想知道,是什麽东西在吸引着这些人?人们如何决定去相信一件事?我不想针对某个宗教去批判,因此,我用「身心灵成长团体」取代邪教的概念,我批判的不是宗教,而是手法。我也不走「宫庙」、「民俗」的路线,我不要这个议题变得「猎奇」,那样观众就仅止於视觉刺激,不会再思考更多内在的东西。於是,我选择用人类共同的情感,成为这出剧走向国际共通的语汇。
故事 StoryStudio:洛导谈到邪教的存在,某部份与人们「放弃思考」有关。而有些人认为台湾这几年应是走向更多元的发展,想请问洛导是否有不同的看法?
吴洛缨:我认为这三十年来,台湾资本主义化所造成的贫富差距愈来愈严重,拥有较多文化资本或讯息声量者,就更能掌握所谓的「多元」管道。所有的东西似乎都能被标价、被交换,道德品性在功利社会的教育底下,都被资本主义价值取代。
我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我就会问他们要补习,还是去旅行?他们大多选择旅行,所以从小就去过很多地方;在受教育过程中,我也允许他们有很多停顿。我女儿读美术系时,中间有一年在家里画画;我儿子十八岁毕业那年,一个人徒步环岛四十几天。我认为,一个人最好的教养来自阅读、经验、跟人的接触及生活,这比很多事都重要。
在这些自由底下,他们较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接受自己的茫然,对人慷慨、善良。孩子们长大後,我也学习疏远他们,让他们自己成长,我没有想知道他们太多事情,因为我知道自己在这年纪,也没有想被这样对待。父母的角色很多变,并非抓着「亲权」就僵硬不变的说教者。
然而,我们大部份的教育方针,让孩子接触到的是考试要用的能力,父母也在同样的教育体系下成长,以致孩子更加无法独立思考。整个环境竞争愈来愈激烈,却又会出现一些如:「某人不用读书就考上耶鲁大学」的新闻,我们不再只期待人靠清贫苦学翻转阶级,而更倾向包装我们变得很自由,但现实生活真的是这样吗?
故事中的凯莉,就是一个被包装在伪自由、伪多元观念底下的角色。她是一个老师,生长於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的人生困境,发生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展现叛逆时,开始变得不与她亲近。孩子小的时候,她还可以情绪勒索;青春期後,孩子有了自己的主张,即使凯莉以前受过同样的传统教育,却因为自己没有冲撞的经验,不允许孩子叛逆。因为,尊重多元,不仅要付出代价,还需要很大的勇气放手。
人们在匮乏中渴望听「故事」,却忽略真正的传奇是「自我超越」。
故事 StoryStudio:剧里的角色似乎都有着不同的阶级背景,请问洛导为什麽想以这样的方式呈现?
吴洛缨:凯莉来自中产阶级,歌手费慕淇住在天王级的房子里,还有来自底层家庭的嘉美……这出剧不是跳脱现实的虚构故事,而是每个阶层都可能遇到的现实──无论你是谁,都可能掉进深渊。
邪教就是在人最脆弱时接住你的恶魔,当你失恋、离婚、生意失败、被家暴、被性侵、原生家庭有问题时……就是它影响你最好的机会。人们在此时最需要寻找拯救自我的东西,你以为抓到浮木,其实是上到幽灵船。这是因缘巧合吗?不,这些人一定是有互相吸引的机会,邪教团体还是会选对象,不会浪费力气在看起来过得很好的人身上。
故事中的嘉美和她的先生及三个孩子,住在一处快要被都更的房子里,在非常穷困的情况下,她还是要把钱拿去上课。邪教团体是连最贫穷的阶级也不放过,甚至会借钱给他,让他觉得这件事重要到即使借钱也要完成。
1992 年 6 月,由侯孝贤监制、徐小明导演的《少年吔,安啦!》在戏院轰动上映。不过,「吸毒、黑道与青少年」的组合并非当时的市场主流,这部以青少年为题的电影,上映後即因为题材内容,被行政院新闻局列为限制级,不仅限制 18 岁以下的观众不得进入电影院,该片也无法在电视上播映。
这部话题满满却不被社会主流接受的电影,更在主角颜正国涉嫌犯案後,被大众贴上「带坏青少年」的标签,电影的宣传与影响力,在社会事件的渲染下,逐渐被时间淡忘。30 年後《少年吔,安啦!》重回萤光幕前,到底,除了影像与故事的突破之外,这部经典电影,还为 90 年代的台湾乐坛带来什麽样的冲击?故事慢新闻从头说起。
在一百多年来的电影发展史中,黑帮电影一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类别。首先,黑帮电影好像西部片与动作片一样,有着明确的市场分众与性别特色,是一种阳刚色彩极重,由男人拍、男人演,也拍给男人看的电影类型。
它的影响力之大,可以说在每一个男性的人格成长过程中,都扮演着近乎圣经一般的指导地位。就好比在浪漫约会电影《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当中,男主角汤姆.汉克(Thomas Hanks)提到,一个看着《教父》长大的男人,一生都会用《教父》里的台词、角色甚至人物遭遇来比拟自己的人生景况,电影也教会他,一个成熟的男人,要用甚麽样的态度、举措,来面对生活中所面临的境遇。
除此之外,在华人世界中,香港的电影工业始终以产业规模水准以及巨星卡司搭配,隆重打造出的黑帮电影,比如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系列、刘伟强与麦兆辉导演共同执导的《无间道》系列,还有杜琪峰导演的《黑社会》系列等等,都是大多数华人在提到黑帮时,立刻浮现的经典。
但我们很可能忽略在 1990 年代,当台湾新电影从 1980 年代戒严末期的社会高压中迸出,彷佛像是惊天响雷一般地大放异彩後,许多优秀的新世代影人出现,在解严後那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里,捕捉到台湾社会各种被压抑已久的、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草根力量,留下了多部经典的帮派及青少年犯罪电影。
这些出自台湾导演的经典黑帮犯罪电影,包括蔡明亮导演的《青少年哪吒》、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麻将》、陈国富导演的《只要为你活一天》,也包含了我们今天想要回顾的作品:由侯孝贤监制,徐小明编剧、导演的电影《少年吔,安啦!》。
月缴方案149/月新会员首月 99 元优惠订阅
此方案季缴方案原价 NT447350/季浅嚐方案,阅读故事小试身手订阅
此方案年缴方案原价 NT17881280/年…
感谢台湾柔术总会对本文的武术专业提供指导及建议
高雄市鼓山区登山街 36 号,这里坐落着一间宏伟华美的砖造建筑:高雄武德殿。所谓的武德殿其实全台都有,是日本殖民台湾时为推广日本武术,供警察、公务员与学生练武而兴建的武道场。因此,一走进殿内,只见铺设木地板的建筑物被分成两大区块:东边是剑道学习区,西边则是柔道学习区。
武德殿的内装,其中一半为柔道训练区,另一半则专供剑道使用。(Source: MiNe/CC BY 2.0)
虽然同样起源於日本,但比起日本统治结束便日渐淡出台湾的剑道,柔道,至今依然拥有强烈的存在感,不但仍是警察的必修科目,民间习练柔道者也不在少数,甚至有机会藉此登上世界舞台。君不见 2021 年,在东京奥运的赛场上,参加柔道 60 公斤级赛事的杨勇纬选手便历经数次激战,最终获得银牌的佳绩,让台湾人再一次为柔道(或杨勇纬本人)陷入疯狂。
究竟柔道为何会有如此迷人的风采,这项属於日本的武术是如何在台湾扎根?而且柔道传来台湾不稀奇,甚至还飘洋过海,在遥远的南美洲彼岸发扬光大,创造出所谓的「巴西柔术」?
属於柔道的奇幻漂流,还得从它的祖先──「日本古柔术」开始说起。
柔术,包含拳法、踢击、投摔、绞杀和关节技等(族繁不及备载),是古代日本武士为了应对战场搏杀而开发的徒手搏击技术。到了江户幕府时代,日本虽已迈入长期和平的荣景,但武士仍持续习练柔术,一方面是为了锻链自身心性,另一方面,则是透过这项技能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
不过,随着科技日渐发展,枪枝、火炮成为战场主力,徒手搏斗的柔术显得越来越无用。再加上江户幕府结束後,紧接着就是全面西化的明治维新时期,传统色彩浓厚的柔术便更被人忽视,日渐走向凋零。
幸运的是,危机也是转机: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将为柔术带来改头换面的新动力。
月缴方案149/月新会员首月 99 元优惠订阅
此方案季缴方案原价 NT447350/季浅嚐方案,阅读故事小试身手订阅
此方案年缴方案原价 NT17881280/年深度探索,认识过去想像未来订阅
此方案49TWD/一篇我只想读这篇,支持好内容订阅故事,可以得到什麽?…
【中二的主编心内音】
「超中二又怎样」的专题开场文,我邀请了澄暐来谈自己的中二病史。
为什麽是澄暐?难道他是中二病专家?某种程度好像也可以这样说。你或许曾经看过他在研究所时期拍的毕业制作纪录片《大怪兽台湾上陆》,或许读过他的小说《陆上怪兽警报》、《蒋公铜像的复仇》。当哥吉拉题材近年开始在好莱坞发酵,日本也将这个国宝级 IP 重新收回来再度制作严肃的剧情片,当台湾的内容产业,对这个小众到不能再小众的特殊领域感到好奇时,他们都必须去找宛如怪兽传教士一般的澄暐。
因为有爱、因为喜欢。所以就算再小众、再没有人感兴趣,自己还是会因为内在源源不绝的热情与动力,去蒐集分析所有找得到的资讯,最後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对我来说,这就是真正的「御宅族」(称赞意味),这是我认识的澄暐。
但我更喜欢的是,澄暐真诚而踏实地面对着自己的中二病源,回溯到那个甚至还没变声抽高的青涩童年,娓娓道来自己的中二病史。
这是一个人的中二病史,也属於一整个在那个黏糊糊的时代转折里变声抽高转大人的世代。
记得第一次听到「中二」这个词,我完全当成他人的事情在看待。纵使觉得自己和周遭有些对不起来,也应该是比那更成熟的理由吧,毕竟自己不论身体或是心灵,都离字面上的「国中二年级」有一段距离。不过尴尬的是,随着我在客观时空里,离中二越来越远,主观时空中的我,却转头朝向自己的中二前进,甚至穿过了时间上的中二,来到比那更早的起点。
这个转头的时间,约莫是在「中二病」一词刚在日本诞生,连在日本都还没流行起来的时候,也就是二十世纪即将结束前。当时我大二,修了一门跟创意有关的课程,为了将创作目标和个人内在动力连接起来,老师要我们在期中展演时探向自己最深刻的印象──那些强烈到让人挥之不去的感受。
後来,我带了一只新买的哥吉拉玩偶到课堂上。我小时候确实很喜欢牠,但那时早就没在关心了,选择哥吉拉好像也只是觉得,讲这麽冷门的东西,会让我看起来很不一样。但当我为了准备展演而回顾过往时,不知是出於被动还是主动,我确确实实开始觉得,那是我即便想抛弃也挥之不去的过往,我其实就是在等待一个重新向大家讲哥吉拉的机会,能够分享我所沉浸的怪兽世界。而且,不要像上次那麽失败了……。
此刻回想起来,那一次失败其实就满中二的。
「中二病」不是个定义明确的真正疾病;会被说中二的行为无所不包,从幻想有超能力,到打造以自我为中心的规则;从开始喝咖啡听摇滚,到自认看破世界背後的运作机制,合起来更像人看人不顺眼的大总汇。不过,有几个中二病特徵算是普遍通用,其中一个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
对我来说,那个自己的世界,是慢慢打开、又慢慢钻进去活着的。
月缴方案149/月新会员首月 99 元优惠订阅
此方案季缴方案原价 NT447350/季浅嚐方案,阅读故事小试身手订阅
此方案年缴方案原价 NT17881280/年订阅现省 222,1058 元煞气特惠中订阅
此方案49TWD/一篇我只想读这篇,支持好内容订阅故事,可以得到什麽?…
如今我们都知道「地球跟着太阳走」这项划时代的发现源自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及他的心血结晶《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但这套理论之所以能被发扬光大、甚至引起教廷的注意,说实在的,其实是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的功劳。
除了是个伟大的数学家/科学家/天文学家之外,伽利略同时也是真正将「日心说」推向世人面前的读者,是他让哥白尼的作品被打入天主教「禁书目录」的大牢,也是他为此被送上宗教裁判所⋯⋯。他究竟相信什麽、坚持什麽,最後又面临何种结局?
这次世界阅读日,让我们召唤那些「读後敢(读了之後,一起变勇敢)」的人,让平时隐身在书页背後的读者现身,听他们的故事。
有时候,真理就像沙滩上的珍珠。一开始总是被各种利益与权力斗争的沙泥所掩盖,只有在经历时间浪潮的冲洗後,才会彰显自己的光芒。
伽利略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史上最强的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读者、同时也是这套「日心说」忠实的扞卫者,伽利略出生在科学萌芽的 16 世纪,许多科学史故事都将他描绘成扞卫真理的斗士。即使最後在蛮横无知的中世纪教廷压力下妥协、被迫宣称「地球不会动」时,他仍小声地嘟嚷着:「⋯⋯但它(地球)还是在动!」
伽利略与他不离身的好夥伴:望远镜。(Source: Royal museums greenwich)
当然,真实的历史现场或许没有传言来的那麽壮烈。伽利略没说出那句反抗的喃喃自语,而教廷也并非一味抵制伽利略的主张;事实上,教宗本人甚至还曾是伽利略的好朋友与崇拜者。
然而,在当时的政治情势下,教宗最终却下令将伽利略送上宗教法庭──在迎来这场最终审判前,究竟发生了什麽事呢?
1564 年,伽利略出生在义大利比萨,8 岁时举家搬到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与经济重镇:佛罗伦斯。他原本被家人期许成为一位医生,不料,就在第一年的讲座上,不晓得是不是课程太乏味,伽利略时常专注地望着天花板上的吊灯。他一边按着自己的脉搏、一边观察吊灯摇摆的幅度,随後惊讶地得出结论:不管钟摆摇摆的幅度如何、摇摆的时间竟然都是一样的!就是这个契机让他开始对几何与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到最後⋯⋯
他成了一名,数学家。
伽利略的兴趣遍及数学、几何学、力学和占星学(这在当时可是数学与天文学的集大成),而就在迈入 40 岁时,一个天文奇观彻底扭转了他的一生。
月缴方案149/月新会员首月 99 元优惠订阅
此方案季缴方案原价 NT447350/季浅嚐方案,阅读故事小试身手订阅
此方案年缴方案原价 NT17881280/年…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乌战争爆发,欧洲出现二战後最大规模战火,震惊国际──但看在专家眼里,这场战事不过是绵延已久的俄乌冲突进一步激化。翻开乌克兰与俄罗斯的互动记录,上头可谓布满斑斑血泪:从沙俄禁遏乌克兰传统文化,到苏联大饥荒种族清洗,乃至於克里米亚危机、车诺比核灾、遭俄特工下毒的乌克兰总统……这场绵延千年的俄乌恩怨,被紧握不放的已逝帝国荣耀,与泪痕未乾的颠沛,故事慢新闻从头说起。
所有曾经属於俄罗斯的,无论是沙俄或者苏联,被征服或者被吞并的,都被认为是属於俄罗斯的。
公元 9 世纪,由东斯拉夫民族所建立的基辅罗斯,在东欧平原上崛起。在 11 世纪鼎盛时期,基辅罗斯是欧洲最大的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繁荣昌盛,奠定了如今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文化基础。时至今日,无论乌克兰或俄罗斯都认为自己是基辅罗斯辉煌历史的继承者。
直到 13 世纪蒙古人西征,灭了统一的基辅罗斯。分裂後的罗斯小国各自独立,演化出乌克兰、俄罗斯、白罗斯三大分支民族。1340 年,波兰和立陶宛大公国入侵,鲸吞现今乌克兰国土的大半版图,合并为波兰─立陶宛共和国。波兰─立陶宛共和国对乌克兰人民实行高压统治,不只大量徵税、禁止人民开垦荒地,甚至强迫他们从东正教信仰改为天主教。
极端的经济与文化压迫,引起乌克兰人强烈反抗,历经了数年徒劳无功的抗争後,乌克兰义士们选择与沙皇俄国结盟,签署《佩列亚斯拉夫尔条约》──以接受沙皇俄国的统治与保护为代价,於 1654 年携手推翻长达三百余年的波兰政权。而古老的基辅罗斯版图,也在沙俄的手上重现统一辉煌。
然而,乌克兰史学家评论道,接受沙皇保护的乌克兰,就如同获得了救生圈的溺水者,虽然挽救了性命,却获得未知的将来:
月缴方案149/月新会员首月 99 元优惠订阅
此方案季缴方案原价 NT447350/季浅嚐方案,阅读故事小试身手订阅
此方案 年缴方案原价 NT17881280/年深入探索,精彩好文全都不漏订阅
此方案49…